解译岩溶地貌景观,“洞”见地学旅游开发——知名专家胡超涌教授走进通山隐水洞旅游教学实习课堂

发布人:陈永佳 发布时间:2022-09-02 点击次数:

(通讯员 周玲   摄影 陈豪 周玲 )2022年8月25日晚18:30,受实习带队教师周玲老师的邀请,知名溶洞沉积物与全球变化研究专家胡超涌教授做客2022暑期旅游教学实习课堂,在未来城校区科七楼422会议室,为参与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实习考察的全体旅游师生开展了以“解译岩溶地貌景观,‘洞’见地学旅游”为主题的讲座和座谈活动。此次活动为旅游管理系“知名专家进课堂”系列活动之一,暑期旅游实习班级085201班全体同学和实习带队教师周玲、代姗姗、刘晶晶参加活动。

胡超涌教授来自我校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喀斯特与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教授一直从事全球变化研究,专注海洋沉积物与全球变化、洞穴沉积物与全球变化问题,尤其在全新世年际分辨石笋古气候重建方面有深厚造诣。

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和座谈分享中,胡教授结合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内的钟乳石及其他典型岩溶景区的照片,不仅为实习师生在实习中观察到的景观细节答疑解惑,而且结合自身及国内外科学家对溶洞及石笋等溶洞沉积物的科学研究,为师生解译记录在溶洞景观中的气侯环境变化信息,揭示深藏在溶洞里的自然奥秘。

溶洞及其内部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石幔等钟乳石景观是如何形成的?石笋的各个环、节为何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石柱为什么中间细,两头粗?有的石笋顶部为何冒出与主体明显不同的芽尖?为什么南方的钟乳石表面光滑且晶莹剔透,而隐水洞里的看起来有点“脏”?鱼鳞纹样的龙鳞石、石瀑布下的石梯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鳞纹疏密、梯田大小不一?钟乳石上记录了地质时期怎样的气侯、环境变化信息?石笋测定地质事件年代有何优势?用什么物质追踪和测定?溶洞沉积物的研究又揭示了与古代和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什么重大科学发现?

随着胡教授讲座的展开,前不久刚在隐水洞地质公园考察实习的师生,借助胡教授的专家之眼,不仅对隐水洞及喀斯特地学旅游景观的形成条件、景观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了解,而且更看到溶洞内不曾留意的细微处、不以为意的景观形态细节里的大乾坤,重新发现并窥见溶洞景观外形美之外的科学之真的魅力及其潜在旅游体验价值,为溶洞/地学旅游资源景区开展科普研学旅游等创新向度的项目开发提供了地学知识给养。

听罢讲座,带队教师刘晶晶老师发言说:“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听了胡教授这样的大专家和内行看到的门道,才发现,外行时常只是‘看了个寂寞’”。人们外出旅行,“看了个寂寞”显然与人们追求高峰旅游体验的出行预期不符,二者间的差距意味着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潜在需求,也意味着旅游创新的作为空间。

地学景观是人们外出旅行时最常遇到的景观类型。以山岳、水体等地质地貌类和水域景观类为主要吸引物的景区众多,其数量在我国A类景区中列第一位和第二位,突显地学旅游的重要地位。

当前,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行不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要,人们在旅行中渴望探索自然奥秘,增长科学知识,地学类科普、研学旅行日益受到青睐,观光旅游的同时,让少儿亲近大自然并培养好奇心的自然课堂、中小学生的科普研学旅行、成人“跟着专家去探索和发现”的博物学和科考式旅行越来越受到各类人群的欢迎。

新兴地学旅游需求出现及其发展变化,要求相关领域旅游从业人员具备地学旅游素养,同时也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学旅游教育提出需求。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地学特色优势,一贯重视学生的地学旅游素质培养,一直开设《旅游地学》课程,并设为专业主干课程。地学旅游资源认知实习及地学旅游开发、规划的野外考察,是历年北戴河旅游教学实习等实习实践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借助新葡萄8883官网amg的“名家进课堂”项目支持,旅游管理系积极推进并开展了“知名企业家进课堂”“知名专家进课堂”系列活动,旨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此次旅游教学实习,在野外实地考察隐水洞地质公园取得关于地学旅游的感性认识之后,邀请溶洞领域知名研究专家为师生开展专题讲座和座谈,为巩固旅游地学课堂知识、加深地学旅游资源认识、挖掘溶洞景观新的旅游体验价值提供了学习窗口,增进了旅游教学实习效果。